欢迎进入绵阳松艺雕塑有限公司官网!

栏目导航
新闻动态
公司新闻
行业新闻
联系我们
服务热线
15883799418
手机: 18148416231
邮箱: 2844167819@qq.com
地址: 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青义镇戈家庙村4组
龙德辉 | 雕塑艺术创作首先要让人民大众看得懂
浏览: 发布日期:2020-05-25
 



艺术创作首先要让人民大众看得懂——著名雕塑家、川美教授龙德辉先生专访


 

蟾宫折桂,名字念了整整一天

公元1952年,也就是六十八年前的某个上午,正值盛夏时节,天气格外炎热,当川北公立达县高级中学校的学生龙德辉坐在南充高中的操场上,拉长脖子,焦急地等着带队老师逐一宣读发榜名单时,他的心情真像一团火! 
“那年刚刚举行了全国第一次统一高考。由于每个地区只有一所高中,所以我们川北的四个地区高中,包括南充高中、达县高中、遂宁高中、还有一个是绵阳高中还是什么,都集中在南充考。全国刚解放时,四川省划分为四个行署区:川北、川东、川南、川西。我们川北行署区的主任是胡耀邦。”龙德辉教授回忆道。

 《黄巢》龙德辉

 
“其实在高考前一年,我曾经在通川中学的语文老师段可情正式出任川北大学的校长,他就想送我到那所当时还属于部队性质的学校,也就是现在的川美来学习。他早年是共产党员,和沙汀很熟。沙汀是著名作家,也是西南人民艺术学院的副院长。段老师就向他推荐了我。我本人也很愿意,不过因为我在中学时期比较活跃,除了美术,戏剧也爱好。我的英语老师况仲骧,经常组织学生搞街头宣传,演街头剧。他就强留着我,不放我走。要不然的话,我就成了西艺的首批学员。”尽管过去了许多年,老人语气中仍不无遗憾。 

《郭沫若》龙德辉

 

《杨尚昆像》龙德辉

 

“好可惜!”我也感喟。 

“1952年高考,我差不多二十岁。正遇上放暑假,南充高中的大部分学生,除了应届考生外,其余都回家了,所以我们来自各地的考生就住在那所学校的教室里。那个年头读高中的人不多,我们达县高中是由好几所中学合并起来的,其中有省达中、县达中、县女中、还有宣中,也就是宣汉中学。”

“哦。” 

“高考结束后,统一由《人民日报》发榜,公布录取名单。”

“难道全国考生的名字都要登在上面?”我觉得不可思议。

“凡是考上的都登在上面。”他肯定地点点头,“当天《人民日报》是两大张八大版,没有任何消息,头版头条就是高考发榜。那个年代报纸发行量不大,整个学校只有一份报纸,大家都集中起来听。从上午一直念到下午。”

“都是分配吗?”

“都必须服从分配。过了好几个小时才听到自己的名字,我一听我分在西南人民艺术学院。”

……

 

大匠之风,赴京创作农民领袖 

“你人生中最大的欣喜和成就感与艺术有关吗?是什么让您一直坚持数十年磨砺,不改其志。艺术最终给您带来的除了金钱与名望,其他还有什么?”我低头看了看手机上的采访提纲。

《方腊》龙德辉

 
 

“我们过去还没有这种市场观念,做出来的东西主要就是为人民大众服务。”他淡然笑曰,“比如我的作品《觉醒》,中国美协把它送往苏联莫斯科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,回来后中国美术馆收藏了,给我寄来了五百块钱,相当于我一年的工资。还有重庆长江大桥的《春·夏·秋·冬》,我是参与者之一。做了一年多,象征性给了两百还是四百块钱。”

“这么少?”

“回想起来,其实最大的欣喜乃金钱之外的东西。在艺术创作中不断学习探索。”

“嗯。”

“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还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次经历。1954年,在郭乾德主任主持下,雕塑系成立了大足石刻研究小组,开始对大足石刻进行拍照、描绘临摹复制。当时我是学生,把我也纳入小组成员之内。三年后,即1957年,我领着系里9位教师3位工人师傅去到大足北山,风餐露宿在洞窟,对北山、南山的石刻造像作了长达五个月的临摹复制与考察研究,被那些概括洗练、体线融合、造型精炼的石刻造像深深感染,受益匪浅。我们1957年9月去的,直至1958年春节才结束返校。”

 

“这么长时间?”

《杨闇公像》龙德辉

 

“当时那地方还没有被评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,也不像现在这样每天车水马龙。北山离大足县城一公里,没有公路,只有几段石板路和土路,一到下雨便泥泞不堪。学校派车把白泥、石膏粉以及当地买不到的器材,从黄桷坪运往大足北山脚下,之后全靠我们用人力搬运上山。”

“好辛苦。”

“大足石刻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,其摩崖造像从唐、五代、宋一直延续到明、清。我们去了以后,就住在北山摩崖洞窟内,那里建有木架廊道,四面通风,只有顶上盖着瓦,只遮雨不御寒。廊道端头有间小屋,是供文管人员休息用的。山上很冷清,只有下山赶集的农民偶尔经过。文管人员叫张孝达,他每天下班后回到县城去住,并不住在山上。我与毛超群、罗裁云、李兆富、李玉璋、李光华分别住在三个洞窟内,其余的人都挤在端头那间小屋子里。”

“每天与菩萨相伴,好有趣。” 

 
  《刘伯承》龙德辉

《我们走在大路上》龙德辉

 

“在您看来,这二者之间有无矛盾之处?”我仍不肯作罢。
“处理好了并不会有矛盾,只是内容需通过一定的形式去表达,而形式又必须适应表达内容的需要。在雕塑创作上,我一向遵循民族的特性、科学的态度、大众的方向。对我这一创作理念产生影响的,主要还是去工矿农村体验生活。1958年我到贫困山区下放锻炼,大半年扎根在农民家里,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,经历了从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全过程,才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发生变化,逐渐融入到他们之中,为他们所接受。我还担任过副生产队长,急他们所急,忧他们所忧,与他们有了命运与共的感受,为人民大众而创作也就成了我的出发点。”

《毛泽东》集体创作-龙德辉初稿-成都天府广场
……

长江大桥雕塑《秋》集体创作 龙德辉承担分创作

“有人说艺术就是一种玩,纯粹是个人情感的发泄,您怎么看?”
“可能有的人这样理解,但我不赞同。”他温和地说,“我们这一代,说实在的,是从旧中国走过来,完全是党和国家把我们培养出来的。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,这些东西在我们脑子里印象很深,艺术创作首先要让人民大众看得懂,什么东西感动了自己,把它塑造出来,不但感动我,还要感动大众,得到大众的认可。还有我自己身为人民教师,过去常说,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。这不仅贯穿着教书育人的道理,在文艺创作上也应有潜意识的担当。这个担子不轻的,任务很光荣,很艰巨。”
“很强的社会责任感。”我总结道。

 

……

龙德辉

男,生于1932年8月,四川达州人,历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、雕塑系主任,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中国雕塑学会会员、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理事,中国雕塑壁画艺术总公司艺术委员会委员,重庆市美术家协会荣誉理事。四川省暨重庆市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,重庆市老教授协会四川美术学院分会会长,四川美术学院退休委员会主任。

注:此文素材摘自网络,如涉及侵权,联系删除